輔導對象及空間範疇
輔導對象
1.針對社區民眾
相對於臺灣西部城市,宜蘭的空間專業者數相對較少,而民間投入社區營造則相對蓬勃。因此,宜蘭社規師輔導的是以培訓民眾為主。
宜蘭地處邊陲、專業人力相對短缺,社區環境改善之小型案件常不易獲得專業者長期及深度投入,而往往造成使用需求、地景融合等方面的嚴重落差,成為「破壞性建設」。因此有必要積極發掘社區民眾之空間與環境意識,透過民眾生活經驗與智慧的自我肯認過程,確立其與專業者對等對話的溝通互動力。以
及自發維護、經營的想像力與企圖心。
因應空間議題所設之溝通協調複雜性,本計畫自100年起即設定學員資格,以社區組織推薦為要件,並須具一定之社區營造實務經驗。
2.針對空間專業者
空間專業者傳統上主導了空間生產過程,在現代社會扮演空間生產的主要角色。然而普遍全台灣經驗已經清楚指出,即便是優秀的空間專業者,承襲自國際大師與都會城市的空間想像與經驗,在成本造價、感官經驗、與實際使用習慣和經營效益等方面,多數與宜蘭鄉城村鎮水土不服。要求「使用者用後評估」的聲音逐漸浮現。
因應這一逐漸清晰的認知,專業者的民眾參與過程,成為必要回應的公共訴求。而專業者的再養成,亦成為必要措施。
空間範疇
整合宜蘭的環境議題,本計畫針對之空間範疇,大體有幾個面向:
1.長期存在、鄉村型地域特有的公共空間機能不足問題
除了台九省道串聯的五個小型城市之外,宜蘭多數為散佈農業發展區的微型鄉村聚落,鄉村市街區的商業亦不甚發達,因此,整體鄉村地區之公共設施及生活服務機能與品質相對低落。
然而,鄉村地區環境幾乎面屬於生產性空間,藍綠環境亦為生產空間之一環,休閒舒緩的環境設施缺乏,通學及老幼緩步安行的步道系統欠缺,老舊而值得修繕利用的屋舍閒置荒廢,畸零角落成為黑暗死角…等。
2.近十年快速成長的,風土環境維護與社區活動空間需求
隨著社區營造及休閒農業等各項政策推展,以及各類型公共資源下放社區、鼓勵社區組織自主經營,致使社區公共空間需求型態日益增加,並以更多元的實體經營事項。其功能類型亦甚多元,例如:老人照護、兒童學習、互助托育、健身休閒、人文創生、生態復育…等。部份社區更結合歷史保存或農地活化,
嘗試經營共學、慢活的場所。
3.極端氣候、特異天災時代下的節能、生態、安全、防災環境經理趨勢
八八天災之後,乃至於民國98年辛樂克與桃芝對宜蘭的災害衝擊,引發宜蘭民眾更加意識到宜蘭鄉土環境的災害敏感性。從沿海低地的易淹水區,到山地地區的土石流敏感地,乃至平原中心區的抽水式排泄洪議題…,與原本甚受忽略的造林、綠化、軟鋪、生態工法、中水回收、小區滯洪、生態淨水…等環境經理手段,已受到高度關注,卻因涉及私人土地及經濟利益的競合,而困難全面政策性實施。本計畫將促成社區案例來帶動推行。
4.農村與農地活化的微型、新鄉村公共空間
因應三農議題,鄉村自力求存的動能與社區營造目標需逐漸連動一體,方能兼顧個體與公共利益。如今,社區組織已漸成村莊公益服務的平台,故需積極組織培力、促進社群良性重組,以促成集體創新之公共經營。例如:合作式的公共製茶廠、有機碾米包裝及運銷銷廠、有機田的共同隔離帶、社區休閒產業體系中的微型轉運接駁與旅遊服務站…等。另,通過產業道路分級的手段,創造串連社區的慢行道系統…等跨社區整合經理的重要公共設施。